| 明清家具研習社 |
大師領讀古代民間木工營造專著
王世襄先生曾這樣評價一本書:“它是現今僅存的、出于工匠之手、圖文兼備、有關木工的一部古籍……是有關古代家具僅存的一份重要材料,對明代家具研究者來說,更是一部必讀之書。”
它,就是托木工大師魯班之名創作的木匠“圣經”——《魯班經匠家鏡》。
現在流傳的《魯班經匠家鏡》是明萬歷年間宮廷御用匠人午榮編修的《魯班經》,“匠家鏡”指的是營造房屋和家具的指南。
僅家具板塊,這本書就囊括了杌子、板凳、交椅、八仙桌、琴桌、衣箱、衣柜、大床、涼床、藤床、衣架、面盆架、座屏、圍屏等等家具,還細致地記錄了其原料、尺寸、做法。
因為距今已有五六百年,此書后來的翻刻本中又多了不少錯漏,大大影響了后人對明代建筑與家具制作的解讀。
1980年,明清家具領域的專家王世襄先生發表了一篇名為《<魯班經匠家鏡>家具條款初釋》的萬字長文,針對《魯班經》中的家具條款做出了細致的校正與解釋,為我們讀懂《魯班經》指引方向。
今天,研習社將帶領大家一起閱讀王世襄先生對《魯班經》家具條款的解讀,領略最原汁原味的明代家具。
屏風式
琴腳:或稱“下腳”,見21條。著地的兩根木墩,按即清代則例所謂的“榻木”,北京匠師所謂的“墩子”。
日月卷象鼻格:槳腿上有圓形和卷轉的花紋雕飾。
槳腿:兩片成對,上銳下豐,略呈直角三角形,用以從相對的方向抵夾立柱,多用于屏風、衣架等家具上。清代則例稱之為“壺瓶牙子”,言其兩片相合,形似一件葫蘆瓶。北京匠師則稱之為“站牙”。本書往往寫作“獎腿”,其義費解。20條中作“槳腿”,乃悟因其形似船槳而得名,故從之。
改竹圓:一種混面的線腳,當與“泥鰍背”相似。“改竹圓”有可能即19條中的“廳竹圓”,亦可能“改”為動詞,并非術語。究以何為是,待進一步考證。
棋盤線:當為常用于棋盤邊框的一種線腳。
絳環:即絳環板,北京匠師仍用此稱。在此指嵌裝在屏風座上的有雕飾的花板。
勒水花牙:即牙條。在屏風上則為絳環板下帶斜坡的長條花牙,北京匠師或稱“披水牙子”,言其像墻頭上斜面砌磚的披水。
孔:本書常用語,有“部分”的意思。“中分兩孔”即指分為兩部分或兩半。11條“或分三孔、或兩孔”有三份或兩份的意思。
釋條:此為帶底座的、不能折疊的屏風,亦稱座屏風。
圍屏式
每做此行用八片,小者六片,高五尺四寸正。每片大一片(尺)四寸三分零。四框八分大,六分原(厚),做成五分厚,算定共四寸厚。內較(交)田字格,六分厚,四分大。做者切忌碎框。
行用:曾疑“行”為“大”之誤,因下有“小者”字樣。但“行用”可作“通行”或“流行”講,未敢擅改。
四框八分大,六分厚,做成五分厚,算定共四寸厚:此數語是說屏風每片的邊框,六分下料,做成后實厚五分。八片折疊在一起時,共厚四寸。
田字格:由縱橫木欞構成的方孔格子,形如“田”字。參見34條抽屜內的分格。此處指糊在屏風紙絹之下的方格龍骨,北京匠師稱之曰“箅子”。
釋條:按此為多扇的、可以折疊的屏風,亦稱圍屏。
牙轎式
宦家明轎荷(椅)下一尺五寸高,屏一尺二寸高,深一尺四寸,闊一尺八寸。上圓手一寸三分大,斜七分才圓。轎杠方圓一寸五分大。下踏(梢)帶轎二尺三寸五分深。
牙轎:牙即牙門,通稱衙門。條中有宦家字樣,可知牙轎即官署用轎。
明轎:葉十四下圖式靠下一轎,全部露明,是為明轎,與有遮圍的暖轎相對而言。
屏:即椅子的靠背板。
圓手:當為“圓扶手”的簡稱,即用圓材做成的圈椅或轎椅的扶手。清代則例稱為“月牙扶手”。北京匠師據其為三段接成或五段接成,稱之為“三接扶手”或“五接扶手”。或簡稱為“三圈”、“五圈”。
斜七分:圈椅扶手前低后高,斜七分可能指前后高低相差的角度。其意是否如此,尚待進一步研究。
方圓:本書常用語,有大小或縱寬的意思,并不一定指又方又圓的東西的尺寸。如14條棋舟方桌之“方圓二尺九寸三分”,乃指縱寬各二尺九寸三分。
木顯轎模型 明代潘允徵墓出土
下梢:此處指轎椅下的底盤和椅前的腳踏。
釋條:此為輕巧簡便、近似四川所謂滑竿的小轎。
衣籠樣式
一尺六寸五分高,二尺二寸長,一尺三寸大。上蓋役九分,一寸八分高。蓋上板片三分厚,籠板片四分厚,內子口八分大,三分厚。下車腳一寸六分大,或雕三彎。車腳上要下二根橫櫎仔。此籠尺寸無加。
衣籠:即衣箱。宋戴侗《六書故》:“今人不言篋笥而言箱籠。淺者為箱,深者為籠也。”與30條衣箱相比,基本相似而略大,同為長方形,無顯著差異。
明 《出警圖》(局部)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役:本書常用語。如10條“每落墨三寸七分大,方能役轉”。32 條“腳一尺三寸長,先用六寸大,役做一寸四分大。”似指加大放料,以期成品后達到設計要求。據此,“上蓋”有加大九分之意。這樣解釋是否正確,還有如加大應如何加,均待再研究。
車腳:著地的木框,即托泥或底座。頁三十二上圖式中的箱下有車腳。據宋李 誡《營造法式》卷九“佛道帳”,“帳坐……下用龜腳,腳上施車槽……”(據石印丁氏本。陶氏校刊本“腳上”之“上”,誤作“下”,不可從)故車腳之名,似來源于“車槽”與“龜腳”。車腳乃由“車槽”與“龜腳”二者合并而成,遂有車腳之名。
三彎:車腳上弧線線腳。
橫櫎子:本書“櫎”與“框”有時通用。此處指安在車腳上,上托箱底,起縱向聯結作用的兩根帶或托棖。
釋條:按此即衣箱。惟上蓋僅高一寸八分,矮于一般的衣箱蓋頗多,疑尺寸有誤。
- END -
【提示】正大新聞版權歸屬正大所有,如有轉載,請說明出處